飞雷炮(没良心炮)
飞雷炮 飞雷是一种解放军创造的自制武器。他还有一个更加闻名遐迩的名字——没良心炮。解放战争时期,解放军的火炮很少,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,官兵们创造了一种令人丧胆的武器——用汽油桶做炮管的炸药包发射器。
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,人民解放军利用智慧创造出了“没良心炮”(飞雷炮)这一独特武器。诞生背景:在1947年,当时解放军军工业体系薄弱,难以制造精细武器装备。聂佩璋等人发挥集体智慧,利用现有条件创造了“飞雷炮”,因其威力巨大且不按常规武器思路设计,被战士们戏称为“没良心炮”。
飞雷炮,又称没良心炮,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创造的一种自制武器。 这种武器使用空汽油桶作为炮管,将炸药包发射到150-200米的距离上,其威力和震撼力令人丧胆。 飞雷炮的首次研发可以追溯到1947年,主要用于对付敌人的堡垒和攻城战斗,尤其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“没良心炮”又名“飞雷炮”,是解放军创造的自制土制武器。以下为详细介绍:诞生背景与研发:1945年,因八路军和民兵攻打日伪军炮楼碉堡时火力不足,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第4纵队11旅工兵连连长聂佩璋萌生研制炸药发射筒的想法。
飞雷炮被误以为核武器的说法有一定依据,但未达到引发核危机级别,真实性主要基于间接证据。具体分析如下:战场效果引发误判飞雷炮(没良心炮)在朝鲜战场使用时,因其独特的构造和爆炸效果产生了巨大威力。
没良心炮简介
“没良心炮”又名“飞雷炮”,是解放军创造的自制土制武器。以下为详细介绍:诞生背景与研发:1945年,因八路军和民兵攻打日伪军炮楼碉堡时火力不足,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第4纵队11旅工兵连连长聂佩璋萌生研制炸药发射筒的想法。
令人惊奇的是,被它击中的敌人往往没有明显的伤口,却会出现七孔流血的现象,这是由于爆炸的冲击波直接震碎了内部器官,而非刀枪之伤,因此国民党军称其为“没良心炮”。实质上,飞雷炮与200年前的重型臼炮在原理上有相似之处,它采用大仰角发射,射程相对较近,但威力不可小觑。
主要特点:飞雷炮的发射口径与发射筒直径相匹配,能够发射巨大的炸药包。爆炸时产生的冲击力极为强烈,足以摧毁前方的碉堡和敌军。被击中的敌人往往因内部器官被冲击波震碎而出现七孔流血的现象,因此被国民党军称为“没良心炮”。
许多被炸倒的敌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任何伤口,却七孔流血,是震死的。弄清这种情况后,国民党军把这种东西干脆称作“没良心炮”。说到底,这种炸药抛射筒和200年前的重型臼炮有着某种相似之处,大仰角使用,射程较近,但威力惊人。该武器最初是用来对付敌人堡垒的,进而用以攻城,最后在淮海战场上大显神通。

简介:作为穿越者,主角拥有后世的知识积淀,在明朝这个火器尚未普及的时代,他利用自己的知识,改进火器,制作没良心炮、陶瓷预制破片手雷和地雷等先进武器,实现火器后膛装弹,快速换弹,直接越过纸壳弹的过渡阶段。同时,他还改进膛线枪管,提高耐磨性,列装便携式小口径霰弹炮,以应对骑兵和城市守卫近战。
抗战时期迫击炮炮弹制作
自制炮弹的可能技术路径弹体制造:迫击炮弹的弹体通常为金属铸造或锻造件。抗战时期,根据地兵工厂可能利用废旧金属(如铁轨、炮弹壳)熔炼后铸造弹体,或通过手工锻打成型。弹体需保证一定的强度以承受发射时的压力,同时控制重量以匹配迫击炮的射程。装药与引信:爆炸装药可能采用自制硝化棉或黑火药。
迫击炮弹壳的制作在历史上和现代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材料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迫击炮弹壳的制作主要采用土法炼铁的方式。由于资源有限,抗日根据地利用小土高炉和坩埚炉生产生铁,再经过铸造和加工处理制成炮弹壳。
制作迫击炮发射架:将70毫米管子底部隔断处理,使用PVC管制作支架,并用AB胶将支架与管子粘合。制作炮弹:将画报纸折叠成圆锥形,用双面胶固定,内部填充包裹了小石子的废报纸,再将圆锥形扣合在可乐瓶底部,用双面胶和透明胶带固定,加上塑料片制作的尾翼。
迫击炮炮弹主要由弹体、引信、尾翼等部分组成。以下是关于迫击炮炮弹结构的详细解释:弹体:弹体是炮弹的主体部分,内部装填炸药。弹体的形状和材质设计都是为了在发射和飞行过程中保持稳定,并确保炸药在击中目标时能发挥最大的杀伤效果。引信:引信是炮弹的触发装置,用于在炮弹接近目标时引爆炸药。

